理论文章

Your position:Home

应对绿色壁垒的战略选择

应对绿色壁垒的战略选择 

论绿色壁垒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对策 

内容提要: 我国出口深受绿色壁垒影响。这一问题由环境标准引起,但实质还是经济利益问题。本文对我国出口贸易遭受“绿色壁垒”的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提出相应战略对策,以期能促进突破绿色壁垒能力的逐步增强。

 关键词:绿色壁垒、国际贸易、对策 

中图分类号: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绿色壁垒、绿色技术壁垒、环境壁垒是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借口,实行贸易保护的新型贸易保护主义[1],常见的绿色壁垒类型有:绿色进口附加税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包装制度、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市场准入制度、绿色补贴制度、环境贸易制裁、推行国内PPM标准,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等。[2] 

一、我国出口贸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巨大影响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产品所遇到的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出口的最主要的障碍。据统计,仅在2000年,遭受绿色壁垒限制的出口贸易金额超过450亿美元,严重影响了中国出口规模企业的经济效益。[3]特别是1998年,9月美国对中国的木质包装和木质铺垫材料所提出的环境要求,致使三分之一以上对美出口受影响,英国、欧盟等也于第二年也对中国实施检验标准,仅次一项措施至少使中国出口贸易额减少70多亿美元。2002年7月至3月美国利用“绿色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由于绿色壁垒在国际上存在扩张的趋势,我国出口的产品包括纺织品、油漆、涂料、建筑材料、清洁用品、纸品、电池与环境臭氧层有关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如机械产品、鞋类、橡胶制品等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地区绿色壁垒的影响。尤其是今年1月到5月期间,欧盟全面禁止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和水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世贸组织成员从欧盟、美、日本发达成员扩展到发展中国家韩国、新加坡;所遭受限制最多的是来自美2002年1月到3月美国药品管理局扣留的进口产品高达12025批次,其中,中国为1140批次,占被扣产品的9.48%;检验项目增多,欧盟对中国茶叶的检验项目从过去的几种农药残留检验增加到了62种。这类绿色壁垒具有极高的技术性,歧视性及隐蔽性,危害性极大。还有,据专家预测:世界绿色食品需求量在2005年增长10倍,而我国的出口贸易将会遭到绿色食品壁垒的严重阻碍。 总之,我国出口贸易面临 “绿色贸易壁垒” 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突破“绿色壁垒”的对策能力急待增强。 

二、对我国出口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分析 

绿色壁垒涉及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源于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保护的需要,形成于国际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国际方面:(1)人类环境意识不断增强,1962年美国卡逊女士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唤醒了人类的环境意识;1970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以及“地球日”游行等标志着人类环境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到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再到2002年各国首脑可持续发展会议召开,都反映了国际社会环境意识的连续不断增强。[4](2)环境保护的要求也得到了有关国际文件的确认,1992年在巴西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文件,如《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无不对国际贸易中不利于环境的因素予以限制。(3)同时WTO对正当的“绿色壁垒”持肯定态度。例如《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4》第20 条“一般例外”在b款和g款中规定,只要不对情况相同的成员国构成武断的或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构成对国际贸易的变相限制,任何成员国都有权采取为保障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措施,以及为有效保护可能用竭的天然资源的有关措施。其中还有“环境税条款”,“环境数量限制条款”。再例如《贸易技术壁垒协定》和《卫生与动植物检疫协定》中的有关规定,[5](4)随着世贸组织成员关税下降,其成员尤其是发达国家成员,为了在国际贸易竞争中获胜,往往有意利用了WTO所允许的“绿色壁垒”作为竞争手段,这些都是国际方面“绿色壁垒”形成的原因。 国内,一方面中国加入了WTO,而世贸组织规则要求成员对外贸易必须严格遵守国际的环境条约,执行环境标准,承担保护全球环境的义务和职责,若违反这些义务,将面临全球贸易制裁;另一方面,还有其它自身因素。 首先,环保意识不高,尤其是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绿色经济观念缺乏,认证意识不高。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壁垒”的重要跳板,而我国企业对此所作的反应迟钝,到2001年上半年,仅有500多家企业,通过认证,许多企业仍然徘徊在认证之外。还有一些企业担心认证而导致价格竞争能力下降,认证不积极。当然也存在绿色消费市场混乱,使人们对绿色产品质量持怀疑态度等因素。 其次,面临着激烈的绿色市场竞争,绿色产业基础薄弱。绿色产业是以防治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的新兴朝阳产业。据WTO S/C/W46的统计,1996年全球环境产业市场规模达到目的400亿美元,2000年则达到一个新的水平6500亿美元,其中87%以上份额由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掌握。预计到2010年10000亿美元大关将被突破。相比较而言,我国绿色产值1997年为522亿元,1998为562亿元,1999年为611亿元,仅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7%。近几年的环保投入占GDP相比重不足0.8%。[6]从1997年至1998年我国绿色企业仅从9090家增加为12810家,而年产值超过50000万元的不到5%,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仅为6.8%,未达到国家认证标准的,离国际环境标准远的产品很多。可见,我国绿色产业,起步晚、产值少、技术含量不高,还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实力。 再次,相关贸易法律法规对环境要求重视不够,政府管理引导有待完善。突出表现在:对企业的环保要求较少,环保普遍未能与经济利益挂钩,对环境标志和绿色标志的认识不足,对环保产业倾斜力度不够。现行经济发展政策会计法规未将环境利益纳入核算范围,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出现环境成本外部化,不利于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最终造成其难以跨越“绿色壁垒”。 复次,我国的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过低。在我国已有的国家环境标准19278项中包括与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有关的各项标准,符合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到50%。尤其是高新技术严重缺少,以及我国标准制定相对落后,周期相对过长,这些在客观上,都不利于督促引导企业积极地突破绿色壁垒。还有,传统的农、牧产业分散化,未形成规模化,致使统一的生产标准,质量控制标准难以实施;主要贸易对象国为高环境标准发达国家以及 “绿色贸易壁垒”方面的动态信息的掌握和分析消化不足等因素。              三、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增强突破绿色壁垒的能力

首先,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壮大绿色消费群体。[7]创建绿色消费组织,整顿绿色产品市场,及时提供非绿色有严重环保损害的产品信息,依法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维护绿色企业和绿色产品的信誉,提高居民对绿色产品的信赖程度,推动绿色消费浪潮,使绿色消费成为社会公认的高尚行为,营造绿色消费市场[7]。同时,转化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由单一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向生态与经济并重的复合目标转化,确立绿色营销理念。 其次,加强制定环境产业政策,强化政府对绿色产业的倾斜力度。正如上文所述,我国绿色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小,起步晚,不具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而且由于绿色产业具有外部性,其产品和技术成本过高,其升级换代有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持,资本投入大,风险大,导致企业对环保产业的投资积极性不高。因此,离不开政府积的极引导和政策的倾斜。 再次,积极参与国际有关环境与贸易的活动与谈判,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讨论研究和制定,扩大我国在国际环境与贸易立法中的影响,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同时努力降低主要贸易对象国'绿色壁垒'门坎。密切关注国际贸易领域与环境领域的相关活动,积极参与有关环境公约和贸易规则的制定.。[7]我国应在“合纵连横”中掌握主动,在环境与贸易中联合发展中国家,了解世界环境贸易政策新动向,争取公平合理地以集体力量参与谈判,影响条约的制定。[8] 复次,利用WTO关于贸易争端机制,及有关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突破“绿色壁垒”。吸收国内外企业突破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其进口产品制定高于其本国产品环境标准所设置的“绿色壁垒”的经验,可根据双边或多边环境协定所认可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提出抗辩;[9]依据有关公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规定,积极地通过磋商、谈判、诉讼等方式突破绿色壁垒。[10] 第五,建立的完善国内环保贸易环保体制,实现对绿色经济与贸易的引导[7]。按照世贸组织WTO《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迅速设立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制定绿色技术标准,促进环保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完善环境标志制度。这是我们实现对“绿色贸易壁垒”跨越的根本所在。以协议中有关发展中成员待遇的条款,向有关世贸组织成员,有关国际组织申请设立中所需的技术,在需要的情况下可有针对地申请协议项下的全部、部分义务。同时也充分利用《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为我国的贸易谋求公平的机会。[9] 第六,尽快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强化环境法规,建立绿色核算体系,把环保作为社会成本纳入核算体系,转变单一追求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为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例如可通过经济手段促使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如环境税、绿色会计制度、成立绿色银行等。而且,国家与企业作为市场利益主体参与,则效益较为显著,因为据有关专家计算,与纯行政命令的环境保护管理方式比较,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污染控制方式能在实现相同目标的同时节约30%的支出,或者说用现有的支出可以获得更洁净的环境. 第七,调整对外贸易主要对象国的结构,增强贸易对象结构的合理化。我国主要的贸易对象美、日、欧是发达国家,其实行的环境标准,往往超过国际标准水平,因此应在努力降低其绿色贸易壁垒门坎的同时,发展其他贸易伙伴,增强应对的灵活性。 第八,深化农、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使分散、产供销相脱节型转向综合产业化型,并发展农村专业和服务组织,积极发挥农畜牧业协会的信息服务、对策研究的作用,帮助企业解决“绿色壁垒”引起的问题,最终实现“公司+农场”标准化规模生产经营。 第九,尤其要建立完善的环境标志制度和推动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执行。[7]环境标志能引导消费者选购商品时参与环保活动,也可以使环境标志同价格、质量一样成为重要的市场竞争工具。IS014000是一个具有灵活性的标准,要求企业实现环境方针中遵守有关环境法律法规持续改进的承诺,而不规定环境绩效上的绝对要求,该体系标准强调制定符合本国、本地区而非出口国市场地的环境法律法规,实现了贸易的对等原则,有助于消除技术贸易壁垒。[8] 第十有关国际环境壁垒实时动态的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及咨询机构应当建立起来,这样有利于加强收集,跟踪环境壁垒动态,并加以研究和利用。例如,注意并追踪有关环境标志制度的变化.可以看到目前,世界各国的环境标志制度随着环境质量标准的变化而随时被修订,并且新的产品也回不断地被列入他的范围,随时都应注意并持续追踪环境标志制度的变化,根据这些信息,企业才能严格按变化的环境标准生产产品,免遭环境标志制度的贸易壁垒的阻碍。 

参考文献 [1]王树义 从绿色壁垒的双重性看我国应采取的对策(C)载于《2002年中国环境法学研讨会论文集》 2002.10 [2]绿色壁垒的由来及对我国的影响(J) 载于《环境导报》 2002年第三期 [3]余丽 反对绿色壁垒将成为中国企业新课题(J) 载于 《中国企业报》2002年6月7日  [4]曲格平 从斯得哥尔摩到约翰内斯堡的道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三个路标(J) 载于《环境保护》 2002.6 [5]汪尧田等 《世界贸易组织知识问答》 (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5 [6]鲁德银 绿色壁垒的趋势、危害与对策(J) 载于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2年6 [7]蔡守秋 《欧盟环境政策研究》(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版10 [8]莫莎 世贸组织新一轮回合与环境问题谈判(J) 载于《国际贸易问题》 2002年第6期 [9]余敏文 《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法律与实践》(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年版 [10]都亳 我国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应对策略(J) 载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3